找回密码
 注册摩迷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关闭

站长推荐

手机客户端
亲,还没下载论坛手机客户端?跟上潮流做时尚达人。掌中乐趣无处不在,快点下载吧。

查看 »

查看: 207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乐评:《革家》音乐里的美丽中国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5-17 12:49: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源: 金鹰  作者: 金鹰
  卡列维·阿霍的《革家》中民族打击乐伴奏出的舞蹈旋律让人想起了百年前首演的《春之祭》,复杂的节奏与光怪陆离的音色变化共同交织成一幅奇幻色彩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情。
  前年年底,大剧院邀请了5位赫赫有名的作曲家来到中国采风,并向他们发出了委约,希望“听到”他们眼中的美丽中国。3月17日的这场“乐咏中国”音乐会实际上是他们向剧院以及乐迷们递交答卷的考场。由于五部新作品的工作量实在太大,这场音乐会的指挥由张艺先生和克里斯蒂安·雅尔维共同担任,两人均是擅长演绎当代作品的指挥权威。
  美国女作曲家奥古斯塔·里德·托马斯与芬兰人卡列维·阿霍不约而同地将中国鼓纳入了配器中,他们的作品也均是描写贵州苗家风情(《丰收之鼓》与《革家》),但表达方式却迥然不同;被认为是英国当代作曲宗师的罗宾·霍洛韦则奉上了一部名为《在中国》的四乐章交响诗,但他的音乐语言相对有些晦涩,听众也很难从中捕捉到熟悉的中国元素;塞巴斯蒂安·柯里尔的《量子群》也许是在乐思上最为有趣的,作曲家将汉字组成的文章比作量子集群,用三个小节为单元的音乐语言重新谱写汉字的世界,这实在是绝妙的想法,只是相对单一的结构与冗长的篇幅使得音乐的后半段听起来有些乏味;犹太作曲家迈克尔·戈登的《北京和声》则是他想象中的天坛回音壁之声,作曲家在此放弃了一切旋律,仅仅用音乐最本质的和声变化以及空间感作为呈现手段,尽管手法单一,却使听者感觉并不单调。
  如果一定要选出一部最喜爱的作品,笔者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卡列维·阿霍的《革家》。这位作曲家的奇思妙想简直令人拍案叫绝,由民族打击乐伴奏出的舞蹈旋律让人想起了百年前首演的《春之祭》,复杂的节奏与光怪陆离的音色变化共同交织成一幅奇幻色彩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情。“革家”是一个仅有400人口的苗族村落,作曲家从这里汲取到了在西方世界里绝不可能想象得到的灵感,而《革家》也正是一部能够称得上是当代艺术精品的佳作。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摩迷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