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 音声技术研究所 作者: 成都摩雷汽车音响 王文渊
发表于2016-11-1300:32:53
本帖最后由王文渊于2016-11-1300:36编辑
http://cdn.collider.com/wp-content/uploads/2016/07/billy-lynns-long-halftime-walk-poster.jpg >
已经看过台湾好几篇对于本片技术大为赞嘆的文章,实际体验之后,不如预期中的惊艷,这种技术呈现出来的雷同效果,在我们平常逛卖场的时候就已经看过千百次了。未来3D和卖场里刻意调校参数后的展示电视其实没有太大差别,大不了就是电视的影格数和清晰度逊色些。如果自己懂得调校电视参数,家中亦配有音质极佳的音响、4K或3D的播放设备,只要有心,家家户户的客厅都是未来3D。
至于北美多数媒体所批评的「破坏神圣的电影感」一事,这点个人倒不觉得有像他们说的那么糟糕,起码120格的画面运动并无干扰我观看这部片的感受,但我也无法确定120格套用于本片是否有其必要性就是了。尚卢高达曾经说过:「电影是一秒24格的真理」,24格是肉眼最舒适、也是最习惯的标准,当今的电影许多镜头语言都是建立在24格之上,不过「习惯」是可以被改变的,李安清楚这点,彼得杰克森、詹姆斯柯麦隆亦然,120格只是需要时间的接纳和更多技术上的调整。
卸除华丽的技术面包装,单以故事本身论就,称不上是李安的得意之作,手法与佈局仅比主题上有些类似的旧作《与魔鬼共骑》更为明确。主角性格一如往常带有腼腆儒雅的李安自我的镜像投射,镜头下捕捉的美国,也和《断背山》《冰风暴》《胡士托风波》流着相同的温和之气,角色彼此各自有着身在时代的帷幕之下难言的无奈和纠结。除了演员卡司都表现得不错之外,总体而言只是一部平凡的军旅电影。
乔艾文这位新人非常大气,是属于表演技巧非常聪明及敏锐的演员,忧郁又俊美的外型,加上李安看人的眼光一向精准,未来走红绝对是迟早的事。当初就觉得盖瑞特荷德伦的气质很像是李安会挑的人,果然和本片的调性相当契合,让我不禁想起当年出现在《胡士托风波》的艾米尔贺许。冯迪索没什么好说的,就是一个呆滞的大块头,我实在很好奇李安为什么会找他来演,是基于替片中卡司增加一点票房吸引力的市场考量吗?克莉丝汀史都华近年在独立制片的努力耕耘有目共睹,比起凯蒂荷姆丝和安海瑟薇,她的气质更适合李安的电影。
本片最备受期待的高潮戏「中场秀」不免觉得雷声大雨点小,由于不只电影公司,连李安自己都在访谈的时候把这段交叉剪接的内容描述得差不多了,因此没有预想中来得有震撼力。不过这场交叉剪接还是有一段战场戏令我印象深刻,120格的高清动态体现了以往战争场面从未有过的真实感,那股逼真的魄力足以让观众对战争产生「直接的畏惧」,尤其当比利林恩为了拯救同袍奋不顾身和圣战士肉搏厮杀的时候,我甚至不由自主的想掉泪,那种感觉很复杂,不是感动,更像是一种恐惧。
全片的主旨,在于浏览美国如何将战争精心包装成噁心的爱国情操、过度膨胀的娱乐化产物、并进而出售的过程,而比利林恩除了得拒绝让自己沦为其中的廉价产品,同时也必须面对军人都曾抉择的难题,同袍和亲人、战场和家园,哪个才是真正的归属。前者处理的中规中矩,后者俗套难免。虽然批判一件事情,大多时候还是得靠唇舌,但李安明白,不如让观众去「体验」它,或许更容易,也更有效。
欢迎到我的粉丝专页按赞订阅:https://www.facebook.com/filmisland?ref_type=bookmar |
|